审计处
现在是:
最新消息:

→ 刍议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导向 ←


张小丽(审计署京津冀办)

【稿件来源:国家审计署网站  时间:20120313日】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已充斥于传统生活的每个角落,渗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国家审计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与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法用一种权力监督制约另一种权力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中山大学马骏教授认为,治国即理财,是“为天下人理天下之财”,而国家审计是我国财政问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治理中,由于需要各种权力的制衡来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从而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而各个时期国家治理的不同目标又导致了国家审计目标的不断变化。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国家治理进程中,必须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审计机关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维护社会稳定,要求国家审计关注国家安全问题;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国家审计履行用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其他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是否依法履行职责,维护法律秩序尊严的神圣职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要求国家审计为公民知政、参政、议政提供经其审计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及透明度;保障社会经济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要求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面对日趋复杂的审计对象、不断增多的国际合作机遇、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的压力、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要求,加强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审计对象的复杂性要求审计手段必须实现信息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一方面,管理手段和会计核算方式的信息化、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日益庞大、信息内容快速更新,面对日趋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手段和方式必须适时更新、不断改进才能适应审计对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化形势下,与过去的财务舞弊手段相比,现在的舞弊手段更具隐蔽性、复杂性。仅仅使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已不能及时发现、揭露各种舞弊行为。只有实现审计信息化,才能及时揭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才能确保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依法、有效地履行职责,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健康运行。

  (二)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是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社会接轨提出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机会逐渐增多。一方面,我国的国家审计机构与世界其他各国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越来越多。2007112日,在联合国第62届大会上,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成功当选为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在联合国审计中发挥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审计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另一方面,我国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走向世界,这些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财务核算方式也随之与国际接轨,审计对象的变化要求我国国家审计在经济发展中顺应趋势与国际接轨。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虚拟化的进程中健康、迅速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审计信息化。

  (三)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我国国家审计自身的发展来看,也需要及时变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家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从以前的少量数据发展到现在的超乎想象的数量规模;从最初对数据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查,发展到效益审计阶段;从开始的事后审计,逐步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从“监督经济活动运行”层次提高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层次。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日趋复杂的审计对象,若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条件,势必会影响国家审计的审计效率,增加审计成本,扩大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实现审计信息化,在审计中采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逐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才能满足国家审计的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四)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免疫系统论”的基本要求。国家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更全面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将风险监控从事后转向事中、事前监控。实现审计信息化能更有效的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能通过联网审计实施跟踪审计;完善的自动预警系统能促使被审计单位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

   三、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导向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国家审计目标为导向,应能够协助国家审计及时、全面、准确地提供相关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能够使得国家审计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使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更积极、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及时、全面、准确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减少国家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论坛等工具已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一些误导性信息、恶意谣言的发布和传播也提供了便利,可能会严重损害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政府形象,对政府公布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要以提供更及时、准确、客观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提高财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保障公民知情权,确保公民能够知政、参政、议政为目标。

  (二)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逐步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国家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在研究和开发相关审计软件和技术过程中,应注重将审计软件同审计实践中的需求相结合,使审计软件能够协助审计工作人员在发审计线索、做出审计评价、总结审计案例特征等方面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使审计信息化有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

  (三)确保国家审计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与以往审计监督相比,“免疫系统论”指导下的国家审计特点主要集中体现于“宏观性”和“预防性”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性,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全面进行分析,揭示社会主义进程中由于机制、体制存在的不足而导致的不经济行为,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预防性,“免疫系统论”要求国家审计要有预防功能,国家审计不只是事后审计,惩罚已发生的违法行为,还应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及时解决问题。只有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在审计中从宏观上审核全国范围的数据、更深刻全面地分析原因,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只有研究开发出审计预警系统,广泛使用联网审计,才能做好事前审计,实现跟踪审计。在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国家审计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体现其“宏观性”和“预防性”为目标。(张小丽)

  

  参考文献:

  [1] 崔振龙、王鸿. 国家治理内涵及其与国家审计基本关系的辨析[J]. 审计研究简报,2011(23).

  [2] 李厚喜.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J]. 审计研究简报,2011(16).

  [3] 刘家义.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 审计情况通报,2011(14).

  [4]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1.

  [5] 彭绍进. 浅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 中华会计网校,2011.  

上一条: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条:  浅谈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 

关闭

学校网站 组织机构 组织理念 新闻公告 政策法规 服务指南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西安工程大学 审计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审计处

Copyright www.xpu.edu.cn 2011 ALL Right Reserved